圖文: 邱相齡、顏怡君
顏怡君老師為生科系的新聘教師,曾在2017年獲唐獎教育基金會頒發「2017格羅‧布倫特蘭獎」,為全球五位年輕女科學家中唯一的台灣獲獎人,研究專長為神經科學、生理心理學…等。本篇報導將進一步介紹顏老師的學經歷及研究興趣,歡迎系上老師及同學透過這篇報導更加地認識顏老師。
從心理學到神經科學
顏老師:我大學的時候進入心理學系就讀,心理學是一門以科學的方式研究人的心智與行為之學科,所包含的領域與研究的取向很廣。我在大二的時候進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室,想要理解從刺激到反應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但後來我發現自己不太適合推導過程很多的認知科學。因此我在大三的時候,加入了梁庚辰老師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開始學習以生物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與行為,梁老師的實驗室是利用大鼠進行實驗,以其暸解這些心理現象與行為的神經生物基礎,進入生物心理學的領域之後,我發現自己對神經科學有極大的興趣,讓我更加確認自己傾向以生物實證科學的方法去理解心智與行為。
顏怡君老師的研究方向以動物實驗模型為主探討腦功能以及其分子機制
雖然我並沒有一開始就知道什麼領域比較適合自己,也花了一段時間摸索,但我認為要知道自己喜歡或適合什麼要嘗試過後才會知道,所以想要鼓勵同學們趁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多方嘗試,才能夠找到自己喜歡且願意努力耕耘的地方。
到德國求學是人生最美麗的意外
顏老師:在台灣,出國留學大家通常會選擇英語系國家,一開始我也是以到英美深造為優先考量,但在因緣際會之下,讓我有機會到德國的研究機構攻讀博士學位。在德國學習生活的那幾年,不僅拓展我的國際視野,也對我的思維影響很大,德國人的個性理性務實,科學的訓練相當嚴謹扎實,使我在科學研究上有許多的學習與成長,而在與德國人相處時,他們民族性裡的誠信與直接,雖然一開始有產生不少文化衝擊,但最後卻讓我很欣賞他們表裡如一、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未來實驗室的研究取向與主題
顏老師:我的實驗室將會以動物行為實驗為主,研究疾病動物模型在情緒、認知或運動方面的行為變異,再針對這些變異去探討腦功能與分子機制,以幫助我們暸解疾病的病理成因與發展可能的治療方法。
未來的研究主題會以著重在(1)老化(aging)相關研究、(2)腸道菌相(gut microbiota)對於心理疾病的影響,以及(3)早期環境對於腦功能所造成的長期影響。
幾個利用老鼠進行記憶及心理行為的試驗模式
給想進入神經科學領域的學生之建議
顏老師:我的研究是要進行動物實驗的,所以凡是對神經科學或心理疾病的生理基礎有興趣,但不排斥動物實驗(包含動物行為、保定、解剖等)的同學,都歡迎加入我的實驗室。學生要投入實驗室的工作時,除了要對所做的研究有足夠的熱忱,願意花時間投入自己的研究專題裡,同時也要有心理準備,必須能夠忍受做重複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失敗時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