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的高中營隊 – 東海大學生態營 

by 巧玲老師&蜻蜓老師

 

根據Google搜尋資料,每年寒暑假,國內針對高中生辦理的營隊超過200個,甚至更多。這不禁讓人思索,營隊這麼多,父母與學員們該怎麼選擇一個合適的優質營隊,更甚至,或許我們該想想,一個優質的營隊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該擔任什麼樣的角色?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營隊種類與型態眾多,很難以固定的標準去審視每一個營隊的優劣。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從學生、家長的熱烈回饋,以及許多高中老師的推薦下,去看看東海生態營是如何成為一個大眾口中的優質營隊。

東海生態營當初的創立目的,是著眼與環境惡化、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人才需求與日俱增,為了將科學教育和環境素養向下扎根,因此創辦了這個營隊。因此,有別於多數大學營隊多由大學生擔綱策畫與執行,東海生態營不但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許多教授與研究室的支援,並自外部援引業界資歷豐富的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專業講師,期待能將目標理念作最完整的傳達。

東海生態營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跟其他多數營隊不同的堅持,那就是不玩團康活動。因為短短五天的營隊時間太珍貴,而營隊想給學員們的東西太多。不過,也不用擔心這些來自各地的學員們會因為彼此不熟悉而沉默了整整五天,因為科學的樂趣,從第一天生態調查實作的基本功體驗就開始了!

【Day 1】

課程第一天,先透過講師講解基本概念之後,便讓學員們藉由簡單的題目設計,去操作生態田野調查常用的工具與方法。由於學員們幾乎大都是第一次聽到新的專業名詞、接觸沒碰過的工具,以及沒有嘗試過的方法,因此在操作過程當中勢必會遇到許多問題。

模仿與步驟複製,是許多學校在實驗課程中的慣用作法,以保障課程進度能夠順利完成。但在這個生態營中,老師們不這麼做。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去針對學員遇到的問題,以選項的方式去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思考,並透過討論去解決問題。因為當前教育改革首要的大方向,便是希望培養學生獨立與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便是東海生態營的重要宗旨與目的之一。下午營隊更請到東海大學優秀的畢業校友,壤嚷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光佑,來為學員們分享生態學的職涯規劃與市場現況,讓學員們能提早為職涯規畫做準備。

 

透過野外調查常見的樣方工具操作,引導學員們找出問題並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樣貌。

不玩團康的營隊,透過實驗設計與問題解決的討論模式,作為不一樣的「破冰」活動。

 

【Day 2】

課程第二天,便是精彩的溪流田野調查。由於這三年左右的時間,適逢東海大學與政府合作「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流」的「東大溪整治計畫」,於是東海生態營便規畫了溪流調查的課程活動,連續三年的活動數據累積下來,剛好成為東大溪整治前後環境改善成效的最佳佐證,也讓這群學員有了公民科學參與的最佳體驗!整個過程當中,學生們不是只有照著實驗步驟照表操課,巧玲老師與蜻蜓老師隨時透過各種突發的狀況與問題,除了讓學員們感受科學家們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之外,更引導學員們針對數據與環境連結,不斷地進行思考與辯證過程。而學員們也很優秀,很快地便了解這個營隊不是坐等答案的填鴨教育,進而積極地與講師及同儕們進行精采的互動討論。

溪流裡有不一樣的世界,巧玲老師引導學員們觀察不同的水生生物,並觀察與環境的關聯。

溪流的田野調查結束之後,蜻蜓老師針對數據的呈現,丟出許多問題引導學員討論與思考。

 

【Day 3】

營隊第三天一早,迎來了不一樣的昆蟲體驗。東海生態營不只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捕蟲技巧,也透過基礎的分類概念與實地的分類練習,思考分類學家在進行生物分類時,可能面臨的問題,讓在學校課堂上所學的分類課程,不再只是單調的「界門綱目科屬種」背誦而已。

接著下午的課程,由東海大學生命學系的吳立偉助理教授,親自帶著學員們進行昆蟲標本的製作。關於標本的製作,很多的營隊都會規畫這種類型的活動。但東海生態營的老師們在規劃這個活動時,除了製作的技術之外,更想引導學員們思考的是標本的意義,以及對萬物尊重的生命感受。

 

不一樣的昆蟲觀察體驗,讓學員們能對昆蟲有更深刻的體驗,以及更全面的知識學習。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吳立偉助理教授親自指導學員們昆蟲標本的製作以及相關的知識。

 

【Day 4】

為了能呈現生態學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與趣味,在連續兩天的田野調查課程之後,營隊規劃了室內的實驗課程,除了透過斑馬魚的恐懼物質實驗,讓學員理解魚類之間的特殊訊息傳遞方式之外,更透過添加汙水作為實驗變因,並連結到環境汙染對於動物之間訊息傳遞的反思,引導孩子能在實驗研究之外,體會原來科學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為了解決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

 

學員們仔細地檢視每個步驟並執行,過程中引導孩子思考如何降低實驗中可能產生的誤差。

學員們專注地對實驗過程與結果進行記錄,同時思考實驗結果不如預期時,該如何解決。

 

第四天下午,課程安排了學員們非常期待的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到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各個研究室去探險,解開研究室的神秘面紗。雖然每個研究室的停留時間大約只有20分鐘左右,但透過每個研究室教授與研究生們的實驗主題解說與研究經驗的分享,讓學員們對於科學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感受!

 

發育生物學研究室中,學員們對於基因改造引發的各種生長狀況感到興味盎然!

特別感謝蔡玉真副教授率領研究室成員協助解說,引發學員們對於果蠅發育生物學研究的興趣。

趙偉廷副教授除了解說癌細胞的實驗故事之外,更展現豐富學識內涵,跨領域引導科學思維。

劉少倫教授為藻類領域專家,除了藻類相關知識外,更引導學員思考藻礁的環境議題。

林宜靜教授透過種子的傳播與數據分析,向學員們解構動態森林的真實樣貌與重要性。

兩棲爬蟲研究室中,因為研究目的,豢養了許多平常少見的生物,讓學員們大呼驚奇!

 

【Day 5】

不得不說,幾乎每一期、每一梯次來參加東海生態營的學員們都非常優秀。今年的冬令營也不例外!不但在活動過程中展現超高的參與度以及互動氛圍,更在最後一天的團隊分工與成果展示,呈現了令人驚豔的演出。每個小組幾乎不需要老師或助教們的協助與引導,便能夠自主並高效率、高品質地完成報告作品。甚至還放棄午休與每個下課休息時間,自發性地彩排成果展流程與分享順序!很高興看見營隊堅持的自主學習與引導策略,激發出了學生的潛能。而我們也在活動結束的問卷回饋中,看見了學員對自身成長的喜悅,以及對營隊教育與引導方式的讚許。

 

這些學員們果然具有生態人的特質!選擇在戶外的樹蔭下進行成果討論與彩排。

每個學員都充分地投入參與,同儕間所激發出的思維,是成長的重要養分。

學員間不同的特質,幾乎都能在小組成果產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個人展現

有人負責美工設計,有人負責脈絡引導,有人紀錄,很棒的學習過程。

 

課程最後,營隊邀請到了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溫國彰副教授,來為學員們講解關於高中生們升學最關心的學習歷程的紀錄與撰寫細節,並從許多大學教授的經驗出發,分享在升學評審過程中,遇到關於面試資料常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狀況,提供學員們參考,以便提早為升學做好準備。

最後,恭喜在疫情影響下仍能幸運參與的16位臺中在地高中生,相信這16位學員在參加5天的營隊活動後,最大的收穫,不只是來自於從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智民教授所頒發的結業證書,而是這五天的生態學課程活動體驗,無論是在知識的增長,或是環境意識的提升,一定都能留下深刻的記憶。也期待如同營隊宗旨給予歷來每位學員的期勉:

【每個人一輩子一定要有一次機會認識生態學、體驗生態研究工作、練習站在生態的角度思考!這樣未來無論你唸哪個科系、做什麼工作,都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大的格局去思考事情!我們期待這五天的營隊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些什麼,因為或許有天你掌握了決策權的時候,你會因為這五天的經歷,而願意為自然環境,做出最好的決定。】

__送給所有參與生態營學員們」

 

溫國彰副教授為學員們分享大學教授在評審高中生學習歷程與面試資料時常見的問題。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智民教授為學員們頒發結業證書,並合影留念。